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首次提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利率以及增加信贷投放等措施,有效刺激了经济增长,稳定了市场信心,时隔14年,当全球经济再次面临复杂多变的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全球供应链的动荡,中国央行在2023年再次提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与考量?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政策重提的背景、意义、影响及未来展望。
一、重提“适度宽松”的背景:全球经济新挑战与国内经济转型压力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虽然逐步复苏,但增长动力不足、债务高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需求萎缩、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潮等连锁反应,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长模式正从高速转向高质量,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使得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如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通过逆周期调节,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促进消费和投资,稳定经济增长预期,同时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适度宽松”的内涵与目标
“适度宽松”并非“大水漫灌”,而是在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实现“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多重目标,具体而言:
1、稳增长:通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释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调结构:引导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3、防风险: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与效果预期
1、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同时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负担。
2、优化信贷结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推动经济结构向更加均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措施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4、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吸引外资流入。
四、影响与挑战
1、正面影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能够迅速提升市场信心,促进短期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2、潜在挑战:长期低利率环境可能加剧资产泡沫风险;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可能掩盖结构性问题,延缓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对人民币汇率和金融市场稳定造成影响。
五、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是短期稳增长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3、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4、扩大开放合作:在坚持开放包容的基础上,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5、强化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确保金融安全稳定。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提是中国政府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作出的审慎决策,旨在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高质量发展,还需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才能在新的发展阶段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